【科技日报】-目标服务全球!这家产业园要“上天”

2018年11月20日 | 媒体报道   浏览次数 : 1676次

62.9K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成了不少购物族的狂欢日,10亿量级的包裹量更是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

“我们的客户——全球70亿人!”长光卫星公司董事长宣明说,“在‘互联网+’理念下,‘双十一’搭建的是一个全民消费的平台,而我们正搭建一个空天一体化遥感信息产品服务平台。”

就在最近,长春新区的北湖岸边,一座从空中来看像“天”字的大楼——吉星楼拔地而起,吉林航天信息产业园(一期)随之正式投入使用。这个产业园正是宣明“服务70亿人”的底气所在:未来全面投产后,这里将具备年产3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的能力,并将逐步形成以卫星及无人机研发、生产到遥感信息加工、应用的产业集群。

迈入“卫星+”时代

时间回溯到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搭载着“吉林一号”卫星一箭四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奔向浩渺的苍穹。不到24小时,“吉林一号”成功获取首幅0.72米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出师告捷。

“‘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功共获得了八项第一,比如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我国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自主研发卫星,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商用卫星等等。”长光卫星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说,“吉林一号”的成功,不但实现了吉林人民的飞天梦想,同时也标志着吉林省在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航天信息产业研发等方面已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行列。

继一箭四星后,长光公司通过4次成功发射,已有10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完成首次组网,具备了全球任意地点1天内重访、1个月即可对中国全境普查一次的能力。项目执行拍摄任务17000余次,拍摄面积超过4000万平方公里。

让卫星在这里实现完整生产

“‘吉林一号’组星的成功发射只是开始,让航天信息造福天下苍生才是梦想的终点。”宣明介绍,未来,“吉林一号”将多星组网运行,在2030年前后,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重访能力。“那个时候,我们长光卫星公司将能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为实现这一梦想,吉林航天信息产业园应运而生。

一幅幅图片阐释着航天专业词汇,展示的卫星可以让人零距离接触,走廊下可以清楚地看见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卫星调试……走进产业园的吉星楼内,除了接地气的科普展示,还可以见到光学加工、相机装调、综合电测、卫星总装及环境试验等厂房,其中集成了KM6000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1000m3混响实验室、可见光—短波红外辐射定标系统等一大批先进设备系统。宣明介绍,“产业园努力打造先进的卫星研制条件,为的就是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装配及试验为一体的完整生产线。”

“通常卫星会被分成很多系统,由各家分头承研、承制,在总装的时候,再拉到另外一个地方,最后做实验的时候,可能又要到北京、上海等地做实验,这样对卫星非常不利。因为来回运输对卫星有损伤,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航天信息产业园建成后,卫星就能够在这个楼里实现完整生产。”贾宏光说。如同“吉林一号”一样,航天信息产业园的建设同样是在我国首开先河。产业园投产后,还将以“吉林一号”卫星、“吉翔”无人机等项目为核心,扩大载荷与测控、自助遥感信息处理的应用。

剑指新“千亿级”产业集群

随着“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吉林省内一批围绕卫星信息产业的高新装备制造业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芽成长。

长光宇航复合材料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一年前,这家企业还是只有研发成果在孵化器里嗷嗷待哺的小微企业,如今则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

“不仅仅是卫星制造业能创造价值,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全部投产后,还将带动全省光学制造、机械制造、光电传感、新材料等相关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新的‘千亿级’航天信息产业集群。”宣明说。

据贾宏光介绍,长光卫星公司已联合吉林省政府、长春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了航天信息产业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努力推动航天信息产业发展。“依托先进的遥感信息资源及航天创投资金,我们正努力将吉星楼打造成为信息产品开发基地,并计划引入2000个创客共同发展航天信息产业。”